返回首页

第24次参加世乒赛——59岁的倪夏莲续写传奇故事 全球新资讯

来源:光明网

新华社南非德班5月23日电(记者苏斌、谢江)“应该是,可能还要多一次,我也不知道,差不多,从来没想过这个事。”面对记者“第24次参加世乒赛”的问题,倪夏莲给出了一连串不那么肯定的答案。

这也难怪。对于59岁的倪夏莲来说,24或者25只是一个数字。但为了那份责任和热爱,她选择继续战斗,而只要她站在赛场上,世乒赛的传奇故事就已经得到延续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5月22日,倪夏莲在比赛中回球。新华社记者 陶希夷 摄

倪夏莲真切感受到与岁月赛跑的不易。走下赛场的她会感叹“年轻真好”,也会真情流露地说“累啊,累啊”。局间休息时,她会抓紧利用间隙到场边座椅上歇歇脚。

但运动员的好胜心,并没有随着岁月流逝而消弭。已近花甲之年的她,会因为错失一个机会球而跺脚惋惜,也会为每一个球倾尽全力。

22日的德班世乒赛女单第二轮,倪夏莲一度局分0:3落后德国选手单晓娜。逆境中她没有放弃,将比赛拖入决胜局,但仍遗憾落败。已在混双和女双项目出局的她,就此结束了又一届世乒赛。

5月22日,倪夏莲在比赛中失分。新华社记者 陶希夷 摄

“她(单晓娜)非常优秀,确实是应该赢的,赢我是正常。只是我觉得有点可惜了,有几次机会,而且是我明显思想不集中,这种球也很恼火。”倪夏莲接受了输球的结果,可言语间仍有一丝不甘心,她说自己“糊里糊涂”“愚蠢”地输掉了比赛。

单打双打一日两赛,这对倪夏莲的体力无疑是考验。“我昨天练了一个小时,如果知道今天有两场的话,昨天就不该练那么多。”她有点为自己前一天的“过度”训练感到懊悔。“这个就是年纪大的人吃亏的地方,特别敏感,没有后劲,战术就不是你自己的东西了。”

“因为我是进攻型的,你没体力怎么打?去防吗?靠侥幸吗?这就是为什么我刚才有几个无谓失误,不是自己的风格了,所以我这个风格是挺难的。”

倪夏莲1963年出生于上海,曾代表中国队在1983年第37届世乒赛中获得团体冠军,并与郭跃华搭档获得混双冠军。此后她前往欧洲,代表卢森堡队参赛,曾三次获得欧锦赛女单冠军。

5月22日,倪夏莲在比赛中失分。新华社记者 陶希夷 摄

近两年在国际赛场上,倪夏莲不断带来惊喜:休斯敦世乒赛,她与德努特搭档获得女双铜牌;去年成都世乒赛团体赛首个比赛日,她战胜田志希与李时温,帮助卢森堡队以3:1爆冷击败韩国队,此后卢森堡队还闯入淘汰赛阶段。

“女双上次(世乒赛)拿了牌了,你不能不打。我2021年就不打混双了,下定决心说不要了,但是这次又不忍心,就是责任心。”倪夏莲说。

说起比赛中的奋起直追,倪夏莲又提到了责任心。“不能随随便便输,努力打吧。脑子上稍微转过来一点,因为前面输得太愚蠢,都是不应该的。”

倪夏莲笑言,自己是“从博物馆里出来的”。“我打的很多时候是50年以前的意识。50年以前是小球,直板挺多的,很多得分球现在得不了分了,50年以前不是这样的。”她说,“为什么要进博物馆?因为太老了。为什么太老了?因为被时代淘汰了,历史的车轮谁都挡不住,但是我们只有尽力。”

在倪夏莲的乒乓之路上,丈夫兼教练托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。“他总是开导我,鼓励我。另一半非常重要,这是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情,生活要满意知足。”

“我一直说我在场地里是运动员,离开这个场地,我就是妈妈,就是老婆,就是妹妹,还有很多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,还有自己的生活。”倪夏莲说。

2月25日,卢森堡选手倪夏莲(左)在与葡萄牙选手邵洁妮的比赛中。新华社记者 陈斌杰 摄

但只要进入到运动员角色,倪夏莲必会全力以赴。“比如在世界锦标赛的场地里,我应该是尽120%的努力。我对自己要求挺高的,有时候100%我都不满意,尽量做到最好。”

去年在成都,看到周围的花草树木,倪夏莲来了灵感,说想把自己家里的小院也装饰一下。“生活还是很美好的,花园还是花园,种菜还在种菜,从上海带回来的花籽已经长出来了。乒乓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。”如今的她,尽是释然。

倪夏莲开通了社交平台账号,她希望努力成为大家了解欧洲的窗口。“人们总觉得我是很开心的,总是那么幸运。我不想把我的苦恼给大家,尽量把我开心的一面给大家。”

“很多事情我还没来得及做,来到这里就进入比赛状态了,马不停蹄的,后面休息休息,跟朋友聊聊天。”结束比赛任务的倪夏莲要在德班待到27日。暂时走出运动员的角色,她要去享受生活的美好。

聊比赛、聊生活,倪夏莲突然说:“你看我已经慢慢好了,过去了就过去了,没什么,明天还是照样阳光灿烂。”

至于打到什么时候,倪夏莲的答案是——“我从来就没想过。”

标签: